您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建设掀热潮 误区需警惕

0
时间: 信息来源:泉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0

建设“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的智慧城市,被认为是有效解决“城市病”的可行之路。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如何?怎样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专家、学者纷纷建言,共同探寻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建设之“热”:试点申报城市超100个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承担多地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说。

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情高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万碧玉介绍,今年1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包括北京市东城区、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在内的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启动试点申报工作。“现在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申请,远超计划的50个。”

智慧城市建设为何这么热?万碧玉认为,由于我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3%,离中等发达国家超过70%的城镇化率尚存差距。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在此情况下,建设智慧城市,被认为是解决“城市病”的可行之路。

单志广介绍,国家发改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国家层面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探索促进城市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新模式、新机制,在优惠政策、科研开发、资金补助、标准体系、评估机制等方面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给予支持,促进我国智慧城市理性务实、健康有序发展。

发展之“惑”:发展策略存在“四重四轻”误区

专家表示,“十一五”期间,许多省市的信息化目标是数字城市。现在很多省市都把战略目标定为智慧城市。不过,如何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转变,怎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破解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等带来的体制弊端,是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难题远不止这些。单志广认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策略还存在误区,他将其总结为“四重四轻”:重概念口号,轻行为配套,容易造成盲目跟风;重建设投入,轻绩效提升,投入产出比与实效令人担忧;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缺乏配套政策;重建设发展,轻安全风险,导致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中国基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孙尚志与许多建设智慧城市的地方领导打过交道,有的领导曾向他诉苦:投了若干亿元的钱,遇到突发事件,为什么头脑还是一片空白?孙尚志找出了其中症结:缺乏建设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万碧玉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指出,一般来说,建设智慧城市,镇一级投资规模为二三十亿元,县区为三五十亿元,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等为50亿 120亿元。

如此建设,就没有约束、评估的标准?万碧玉说,经过3 5年创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对首批90个试点城市组织评估、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在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中,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详细标准、要求。指标分为三级,一级指标就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四大项。具体到三级指标,有57项之多。但他同时表示,并不要求所有试点城市都必须达到这些指标。

应对之“法”:每个城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单志广认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期和探索期。由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政府管理水平与智慧城市的目标还有差距,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条件,只能支持在具备条件的某些地方先行先试。此外,我国城镇化路径的管理体制有其自身特点,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不能被直接“复制”,我国智慧城市只能走符合自己特色的道路。

对此,万碧玉建议,应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掌握其资源条件、区域定位等,制订可执行、可落实、可监督、可考核的管理方法,从市长视野、企业角度与百姓感受三个角度打造智慧城市。每个城市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采取“一城一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及智慧城市建设。“解决城市之‘惑’,首先做好顶层设计,着眼整体,理顺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利益关系。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资,政府可以适当考虑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进行协助和服务,提高产业增量收入,引导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孙尚志说,“鼓励企业部分参与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管理,有效保障融资安全。”

单志广建议,在总体发展上坚持理性、有序和协同,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将原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优化提升,做好智慧城市规划与其他城市规划的衔接,统筹协调土地、资源、环境和将要承载的人口、经济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重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信用环境等。“我国的智慧城市试点,不是试技术方案,而是试机制模式。”单志广说,“特别是政府引导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探索长效机制,研究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标准,规范评估机制,必要时将审计、纪检部门纳入智慧城市的重要项目管理之中。”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