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建材业突遭海砂冲击

0
时间: 信息来源:泉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0

就在建材业悄然复苏之际,一则新闻给刚刚缓过神来的整个行业一记当头闷棍。“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那天,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一条让业界震惊的消息:深圳一些建筑工地被曝使用海砂,其中含量超标的氯离子将腐蚀钢筋,导致建筑物寿命缩短,甚至倒塌。而大量的超标海砂正流向一些在建工地,其中不乏地标性建筑和普通住宅项目。

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

尽管深圳市市长许勤当天就责成主管部门展开排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也于同日组织了60名专业检测人员赶赴现场,对全市100多个搅拌站进行地毯式排查,但官方的这一系列表态和应对,还是对整个建材行业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

专家认为,虽然海砂事件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不是全国性的,但由于建材业正经历着历史以来最大的市场销售危机和转型困局,因此,这条坏消息还是成为了向行业蔓延的“导火索”。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主任刘南渊是这一“风暴”里的关键人物,从3月15日下午起,他与同事们几乎通宵达旦地做着检测工作。他说,事发后,检测组在92家搅拌站抽取了165组样品,从沙堆不同部位取样对氯离子含量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最客观的结果。

3月14日到3月19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连发四道“金牌”,逐步逐级地加大了对这一事件的处理力度。目前该局已对31家违法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作出处理,吊销了一家企业的资质证书,责令8家企业(站点)停业整顿一年,责令6家企业(站点)停业整顿6个月以上,撤回16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资质证书。其中,处于“风暴中心”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混凝土供货商之一的深圳市东大洋建材有限公司,被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出示红牌罚出场外,也就是被吊销资质。这也是此次海砂事件中遭受处罚最严厉的混凝土公司。

海砂监管有“难言之隐”

3月19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对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实行动态监控。施工单位要对进入建筑工地的预拌混凝土氯离子含量进行现场检测,并在预拌混凝土试块送检时增加氯离子含量的检测指标。

据本报了解,早在2004年9月,建设部就发布了《关于严格建筑用海砂管理的意见》,规定“海砂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满足要求后方可用于配制混凝土。对钢筋混凝土,海砂中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6%。若必须使用海砂时,则应经淡水冲洗,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2%。”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冒着风险不按规程办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供应商说,海砂比河砂便宜,是海砂用量不断上升的原因。目前深圳的基础建材市场,一立方米海砂的价格要比河砂低165元,高额的差价甚至“养”出了海砂的生产链、运输链、流通链,在这种可怕的“产业化”作用下,对海砂的监管自然会有“难言之隐”。

1999年,台湾发生的9·21大地震中,一批海砂楼率先倒塌。既然有前车之鉴,为什么还有一些建筑企业敢冒险使用海砂呢?广州市混凝土行业协会会长卢宝永认为,由于受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河砂的开采限制条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因此,材料供应商就从河砂市场转向海砂市场,这也是近年来海砂大量涌入珠三角的主要原因。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胡建文从另一个侧面谈了看法。他认为,在房屋建造过程中,我国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比较完备,但在房屋建成后的检测方面还是一个空白。由于缺少类似对海砂排查和检测的标准,客观上增加了监管难度。他表示,目前深圳已着手编制深圳市海砂楼排查的技术指南,相信会加快推动这方面的地方法规、技术标准的出台。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文梓芸认为,现在海砂之所以在市场上鱼龙混杂、难辨真假,关键是水洗砂的生产线设备落后,流程不规范,检测不到位。真正要解决问题,必须从海砂的生产源头抓起,建立完备的出厂标准。只有洗砂生产加工设备符合标准规范了,产品方能合格出厂。

据了解,此次事件后,深圳将把违法提供不合格砂石、水泥的供应商列入“黑名单”,其产品不准进入深圳建筑工地和混凝土搅拌站。此外,责任单位、责任人也将被记入不诚信档案。“但不管怎么说,建材这个行业,总不能天天亡羊补牢吧?”面对屡屡被曝光的行业质量之痛,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一位负责人忧虑地表示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3-03-28